近日,BBKinG撰写了中国电子竞技幕后史,以一个电竞人的视角诠释了何为电子竞技。
BBKinG,本名刘洋,前上海文广《游戏人生》《游戏大家谈》谈话节目编导、StarsWar总导演,现XMA项目经理、WE俱乐部经理、游戏产品制作人。
BBKinG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腾讯微博 – @bbbbbking
新浪微博 – @keynote
很多人都知道《电子竞技》杂志,可能很多人在上学时都看过,作为中国唯一一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央级电子竞技杂志,这近十年来的幕后故事起伏跌宕,不为人知。
有人马上要问了,《电子竞技》杂志2005年4月才出了创刊号,为什么要说近10年?
这就是我们这章要讲的第一段故事。
早在2003年,40多岁的资深出版人李宪和祁书彦已经成功创办了多个IT数码类杂志了,这两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媒体人,其中祁书彦是文革后第一批的清华大学传播专业毕业生。
2003年和2004年也是中国电子竞技最火热的时候,李宪和祁书彦凭借多年养成的职业洞察力,敏锐的发觉到了电子竞技爱好者对专业内容的巨大需求,于是开始着手申请杂志的刊号。
《电子竞技》杂志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
最早起名叫《中国电子竞技世界》,不过,给出版物起名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有时候会直接决定一本书的命运,所以李宪找到了他的出版界前辈柴淑敏老师,希望能给些建议,柴老虽然当时并不懂电子竞技,但是他懂杂志,听完李宪对杂志内容和定位的介绍,沉思片刻说:为何不掐头去尾,就叫《电子竞技》?
于是,2004年,简单、明了、大方得体的《电子竞技》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科技与生活》杂志社出版了,它的出版填补了当时中国杂志领域的一个空白,让电子竞技第一次以清晰明确的身份在传统媒体中有了一席之地。
刊号批了,招兵买马就成了首要大事,毕竟李宪和祁书彦并不玩游戏,最开始找了一拨人完全是传统媒体的,做了下尝试后发觉有点不合适。于是,在2005年初,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后来的《电子竞技》市场总监DouDou。
为什么会找到DouDou?这事要从中国公网与教育网的互通困难开始说。
2004年DouDou还在北京上大学,他是一个狂热的CS爱好者,为了解决教育网和网通之间CS比赛卡的问题,他找到一个在中国科学院网络机房工作的朋友,通过关系在中科院的骨干网上架设了一个CS服务器,大家知道中国现代四大骨干网之一的中国科技网(CSTNET)的前身就是中国科学院架设的NCFC,而中科院的NCFC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架构了。于是,这个服务器无论连教育网还是网通,速度都非常快。
在此之前,DouDou和同在电子竞技网站Esai(前身是Ccsk.net)做记者的牛眼一起组建了北京高校电子竞技联盟(Beijing University E-sports Union,简称BJUEU),并在2004年开始组织第一届北京高校电子竞技联赛(Beijing College Cyber Tournament,简称BCCT),当时高校里CS气氛非常浓厚,大学之间的比赛交流很多,但是大家的网络并不统一,而能在教育网和公网间不卡的服务器却很少,于是,DouDou的这个服务器成了北京高校电子竞技爱好者的聚集地。
也就是在组织这个比赛的过程中,DouDou认识了当时中央财经大学代表队的队长何秋,也就是后来《电子竞技》杂志的第一任执行主编。
在此之前,DouDou因为一个高校比赛认识了当时国内高校CS圈著名的清华大学U战队,关系处的很好,后来DouDou还变成了U的领队,当时清华U战队的队长Dragoon,也就是后来的《电子竞技》杂志副执行主编。
Dragoon是一个很传奇的人,他在清华很有号召力,不但带领清华U战队跟北大SIN战队等战队经常决战紫禁城之巅,还将U战队带向全国,成为中国高校电子竞技战队的旗帜,不过,他在金融专业毕业后,就淡出这个圈子,一心工作,现在某金融机构工作,这就是聪明人厉害的地方,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干什么。
U队里还有一个队员叫OGC,他是何秋离开《电子竞技》杂志后的第二任执行主编。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就明白当初李宪为什么找DouDou了。
2005年2月,《电子竞技》杂志完成了组建,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大楼创立了,当时编辑部连编辑、美工、发行一共10个人,有7个人住在公司旁边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里,那段群居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非常快乐,大家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每天都可以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构思专题。
2005年4月,《电子竞技》杂志做了首刊,大受欢迎,第二个月就有了广告,而据说出版行业里一般一本杂志成立18个月后才会有广告,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着。
2005年到2006年是《电子竞技》杂志的黄金时期。
由于《电子竞技》杂志是平媒里唯一个电子竞技垂直媒体,杂志的内容和做工可以专门针对电子竞技爱好者的需求,而且当时又是War3兴起的时代,WE.SKY的WCG夺冠等影响巨大的事情更是拉近了电子竞技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电脑使用受限人群
当时,《电子竞技》杂志每个月收到上千封来信,主要是中学生和军校生,编辑们对此很好奇,于是进行了一个更全面的调查,通过整理分析,他们发现杂志的主要购买者是这样一个人群:电脑使用受限人群,就是用电脑不是太方便的人群。
对于这部分用户,《电子竞技》 杂志在内容方面做了很多针对性调整,放弃时效性内容,做纵深,挖掘电子竞技更专业,可读性更高的内容。比如,何秋推出了时评性很强的何秋专栏。还有重大比赛的图文战报。
再加上李宪多年的出版发行经验,他手中已经有了成熟的发行渠道,可以把杂志铺到一二三线城市。当时北京海淀有个八大院校区,那边的报亭,《电子竞技》 杂志每月15号出刊,16号就卖光了。
本来在同时期,还有另一家电子竞技杂志《电竞中国》与之竞争,但是 《电竞中国》因为没有刊号,所以他受发行的限制,规模越来越小,虽然最后转型做DM直投不需要刊号了,但可惜还是淡了下去。
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有的《电子竞技》 杂志在2005年到2006年偷偷的乐了。
为什么说偷偷的乐了?因为虽然我知道那几年到处都能买到《电子竞技》杂志,但没想到当我听到它当时的真实销量后,还是吃了一惊。
一般来说,杂志的真实销量是保密的,只有一个人知道真实数字,这个人就是杂志社里管发行的人,只有这一个人知道印刷厂的真实印刷数,通常这个人都是很神秘的,比如,据说《电子竞技》杂志管发行的就是一个从18岁就跟着李宪做发行现在已经30多的人。
绝大多数杂志对外说的杂志销售数字,都是夸大的数字,这是出版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早期的规则是这样,真实销售数字是在官方报的数字上除四,但是现在这个公式更加复杂了,我也就不破这个规矩了。
可是,当我听到2005年到2006年《电子竞技》杂志的月实销数字后,竟然面临了一个尬尴,就是这个数字我没办法相信,而且连被采访者也告诉我,这个数字没必要说,因为说了大家也不信,他同时告诉我了几个同一家印刷厂的杂志印数做对比,让我更加吃惊了。不过,因为这些数字涉及到很多杂志的机密,同时我也没办法证实,所以这部分就隐去吧。
只需要告诉大家,当时的《电子竞技》杂志光靠卖杂志本身就已经活的很好了,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这不是一句废话吗?杂志不靠卖杂志活还靠什么?
其实不然,大多数杂志是靠广告在生存,一般杂志真实月销量几万册就已经很好了,每本1、2块钱的利润是养不活杂志社的,特别是有些做工精美成本昂贵的高价杂志,印的越多亏的越多,所以大多杂志不是靠销量赚钱。
《电子竞技》杂志当时能靠卖杂志就赚钱,那意味着他的所有广告、增刊和活动的收入都是纯赚了,这对于一个刚做2年的杂志是很难得的。
2006年3月,《电子竞技》杂志因为销量太好,改为半月刊,2006年9月由编辑Dog_mi编写的增刊《四大天王教你微操作》一经推出就销售一空,首印1万本很快就卖完了。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2006年底《电子竞技》杂志发生了一场内部矛盾。
据说是当时的执行主编何秋希望帮编辑们提高待遇,他在这件事情上比较强硬,与杂志社产生了对立,具体过程是什么不清楚了,但是很显然这个事情最后没谈拢,因为何秋一气之下带了一部分编辑去了竞争对手《电竞中国》那边,这对刚开始步入正轨的《电子竞技》杂志产生一定影响。
2007年第二任执行主编OGC上任后重新招了一批人,算是稳住了局面,在这期间OGC也跟何秋一样推出了评论性很强的OGC专栏。
周弈(现任《电子竞技》杂志执行主编)也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电子竞技》杂志,他当时负责杂志星际争霸方面的内容。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一些内部原因OGC也离去了,编辑柚子去了PGL。此时原创刊团队的人已所剩无几。
2007年底,原《电竞中国》的执行主编漠东来了《电子竞技》杂志,成为第三任执行主编,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比较诡异了。
官方的说法是2008年初的大雪造成期刊的滞销,以及5.12地震的又一波影响了杂志的出版,以至于那一年6月到8月只出了一个合刊。
而我得到的消息是说,《电子竞技》杂志的编辑从漠东来了以后在不断离开,DouDou,周弈和Dog_mi也在2008年相继离开了,最后,漠东自己也离开了。
比较诡异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大家都对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保持了沉默,沉默的原因也各种各样,不过有一点我能感觉到,就是大家都对那个时期很失望。
至于为什么离开,为什么保持沉默,我不知道,我也不能胡猜,这个部分只好先放下,希望写下一部幕后史时,大家能说出个答案。
2009年《电子竞技》杂志的团队垮了,再加上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大环境恶化,厂商缩减广告投放,电子竞技整个行业低迷,那才是真正的过冬,《电子竞技》杂志有一段时间只保留了两个编辑和一个美工的编制维持运营。
直到2010年,全球经济也开始回暖,厂商开始恢复活力,电子竞技的俱乐部和比赛也开始恢复,周弈再次回到《电子竞技》杂志,从零开始组建编辑团队,这才有了《电子竞技》杂志的新生。
跟他聊天后,我发现他的想法非常纯粹,以至于我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他甚至有些迂腐,但是听完后仔细回想,他的一些话开始让我有一些反思。
首先, 周弈认为现在是电子竞技最不好的时代。
他说,以媒体举例,电子竞技媒体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硬件厂商和游戏商,这会造成一个矛盾,让媒体无法客观的评价一个事物,比如,你评价一个比赛发现他的赞助商也是你的赞助商,你评价一个游戏发现这个游戏的运营商在做大比赛,你不能得罪,电子竞技媒体的费用来源不像很多传统媒体的广告商都是异业的,这使得他们的报道可以不受业内因素的干扰。
周弈认为现在媒体的媒体价值已经没有了,能否吸引到眼球成了最大的衡量标准,而不是客观公正的报道。
于是,周弈担任执行主编后,砍掉了《电子竞技》杂志里很多评论性的东西,他没有像之前的执行主编那样去做评论性文章,并且要求编辑,所有的采访都要超过5个人,必须用事实说话等等。
我在听周弈聊这些想法的时候,非常震惊,他把当下很多游戏和电竞网站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全部否定了,我想我当时无异于是看到了一个活化石。
或许你会觉得周弈的忧虑是平媒的普遍忧虑,因为大众的阅读习惯已经慢慢抛弃平媒了,短平快已经成了大众对新闻的主流需求,而且之前说的电脑使用受限者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减少,《电子竞技》杂志不但没有跟随大流,又要恢复传统新闻的做法,这似乎把自己推向一个更边缘化的角落,会不会被淘汰了。
这也是我一开始震惊的主要原因,可是,我不认为我们会不再需要公正、客观、有深度的报道。媒体也需要有这样的东西,或许《电子竞技》杂志会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角度继续发展下去。
我听完周弈的话后,我开始反思现在的电子竞技热潮,就像一个很激动的人突然被泼了一盆水后,开始正常过来,再次用冷静的眼光看着现在几乎疯狂的电子竞技局面。
周弈说的虽然极端,但是有他的道理,电子竞技的未来需要有做客观公正的判断,而且厂商主导电竞的确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简单的说,现阶段,电竞的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而且我们没有其它篮子。
硬件厂商和游戏厂商支持电竞是没错的,可是假如电竞对他们产生了依赖,将来有一天,他们的兴趣点转移了怎么办?比如,腾讯将来英雄联盟不火了,重心又转到其它类型的游戏上,电子竞技怎么继续活下去?
虽然现阶段大家的目标一致,但是长远来看,他们和电子竞技的目标一样吗?这是要画个问号的,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谁更合适来做这件事情呢?这或许是我们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
好了,言归正传。
《电子竞技》杂志在中国电子竞技探索时期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可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台面上的很多贡献,实际上他们还做了相当多的幕后工作,比如,通过杂志这种比较传统的媒体手段,把电子竞技的正确概念向上推广到部委一级的监管部门,为电子竞技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忧虑的平媒,《电子竞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中国电子竞技幕后史之十四忧虑平媒电子竞技